初遇爸妈在线时,我还带着一份陌生与好奇;离开时,心中满是踏实的收获与对未来的清晰方向。这次参加第92期“传统文化 修心养性”修习班,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向内看见自己、向外读懂文化”的修行——5天里,山水间的灵气、课堂上的智慧、大家庭的温暖,一点点重塑了我对传统文化、对人生、对“改变”的认知。
作者与夏老师合影
一、在山水与包容里,遇见“放松的自己”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爸妈在线”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这里没有紧绷的氛围,只有青山绿水环绕,雨后泥土的清香混着茶室的闲谈气息,连呼吸都变得舒缓。遇到困惑时,能和夏老师坐下来沟通,从他的耐心解答里找到答案;和来自各地的同修相处,很容易就结下朋友——在这里,身体是安逸的,心灵是松弛的,仿佛能真的“吸取天地间的灵气”,暂时卸下生活的浮躁,找回内心的平静。
爸妈在线康养基地
后来才明白,这份“放松”不是偶然。中国人常说“修身先修心”,而修心需要一方能让人沉下来的天地。爸妈在线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彼此的包容,让我们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里,先“静下来”,再“学进去”。
二、课堂之外: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双重启蒙
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总觉得少了些“扎根生活”的养分。而爸妈在线的课堂,恰恰补上了这部分空白——这里不仅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讲解,让我第一次清晰触摸到“五千年文明如何流传”的脉络;更有夏老师用小故事串联的社会智慧,那些学校里不会提及的现实问题、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在轻松的氛围里被一一拆解。
夏老师讲课
最让我颠覆认知的,是对儒释道三家的理解。最初我以为它们是彼此割裂的,直到课堂上慢慢深入才发现:它们虽有不同侧重,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底色。这种“跳出课本看文化”的体验,是在学校里从未有过的——原来传统文化从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指导生活、解答困惑的“活智慧”。
三、心路蜕变:从“好奇”到“明悟”,改变自己才是起点
5天的学习,我的心路像是一场慢慢爬升的旅程:从一开始对“修心养性”的好奇,到后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再到对“自我改变”的笃定。
以前总想着“如何让别人改变”,现在才懂:改变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里——当我们先成为积极的人,身边的氛围才会跟着暖起来;当我们不再内耗、不过度在意他人眼光,脚下的路才会走得更稳。
一家人与夏老师合影
对于未来,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想一步一步做个“有温度的人”:先做积极向上的追光者,再做懂感恩、知孝顺的子女,最后做谦虚内敛的行者,不被名利裹挟,只朝着“有价值”的方向走。
就像夏老师说的,“万物有灵,皆是内心”——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从来不是单向的“吸取灵气”,而是我们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读懂天地间的规律,才能在人生里“不慌不忙,向阳而行”。
四、深思: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根”与“魂”
课堂上聊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心里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感。现在很多人更熟悉西方文化,却对自家五千年的文明知之甚少;去西医就诊的人远多于中医,并非中医医术不及,而是部分中药材品质有待提升。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不是“只有手工技艺”,更有文学、哲学、医学里的深层智慧;中医也从不是“治表面”,而是讲究“治根”与“整体调理”——它关注的不只是某个病症,而是整个人与自然的平衡,这是西医难以替代的优势。
与同修合影
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基础,而修身的核心,就是悟道德、修“七心”、炼“七性”。如果连自己民族的文化根脉都忘了,又谈何“齐家”与“担当”?所以我始终觉得,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下一代知道: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瑰宝,不能让它在时光里被淡忘。
五、结语:修心养性,是一场“不赶终点”的人生修行
人生从来不是“冲刺到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与看风景的心情。这次修习班让我明白:修心养性不是“完成一次课程”,而是从此刻开始,学着“修正自己”——不纠结于改变别人,只专注于调整自己;不抱怨外界的浮躁,只用心传播传统文化的温度。
结业合影
往后的日子里,我想带着这份收获继续走:学会欣赏风雨,学会感恩相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毕竟,当我们先成为“有文化底气、有内心力量”的人,才能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美,让这份五千年的智慧,代代相传。(作者:李铚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