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德”之间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5-03-13       作者:白日

1741856373716480.jpg

《周易》坤卦"厚德载物"的智慧,穿越三千年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在物质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得"与"德"的辩证关系成为文明存续的关键命题。当庄子"至人无己"的哲学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辨交相辉映,我们发现:德性不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超越世俗功利、通向永恒价值的精神方舟。

中华文明自古便有"以德载物"的文化基因。从《礼记》"礼者天地之序"的宇宙观,到《尚书》"德惟善政"的治国理念;从商汤"网开三面"的仁心,到范仲淹义庄八百载的润泽,都在诠释着德性作为天地法则的根本意义。这种超越实用理性的精神传统,始终维系着天人合一的文明秩序。当古希腊哲人在城邦广场辩论正义时,中国先哲已在黄河之畔构建起"德配天地"的价值坐标系,将个人修养与天地大道熔铸为有机整体。

历史长河中的德性迷失,往往伴随着文明的阵痛与重构。魏晋名士王戎卖李钻核的贪吝,五代冯道历仕四朝的权谋,这些被司马光斥为"奸臣之尤"的个案,恰似文明机体上的溃疡,印证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古训。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意象成为绝佳隐喻:那些手持莲花的仙子若仅执着于象征功德的莲花,而忽视飘带承载的平衡之道,终将从云端坠落。这警示着文明进程中的永恒命题——当功利计算僭越为价值尺度,当物质攫取异化为存在意义,文明航船就会在欲望的惊涛中失去方向。

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启示我们:所有外在的"得"都应回归内在的"德"。唯有以德性为舟,方能承载文明之重,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让我们以德性为舟,承载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帆远航,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