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焦虑到母爱觉醒——一位教师妈妈的育儿内耗化解记
发布日期:2025-09-05       作者:雅新

  我是来自宁夏银川的雅新,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今年,我第一次走进爸妈在线 “传统文化 修心养性” 修习班的课堂,而这份 “第一次” 的背后,藏着一段关于育儿错位的遗憾……

1757376550138179.png

爸妈在线家人康养基地

  去年,女儿先参加了爸妈在线的 “学生成人成才” 专场培训,可我这个做妈妈的却没能同步跟进。孩子结业后跟我分享课堂所学、心中所感,我却因为没听过夏老师的课、不了解课程内容,根本给不出她期待的回应。看着她眼中光芒一点点黯淡,我才猛然发觉: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母女早已走岔了路。

1757376609383499.jpg

女儿参加第七届学生专场培训

  正是这份遗憾,让我今年毅然报名,目标只有一个:学会如何真正地教育好我的孩子。可初到课堂的前两天,我的心却始终被焦虑牢牢攥住——离家前,我和丈夫合演了一场 “戏”:他做严厉的 “恶人”,没收孩子的手机;我则扮温柔的 “好人”,假意帮孩子要回手机。那几天,女儿不断用奶奶的手机发信息问我:“妈妈,你跟爸爸说了吗?我什么时候能拿回手机?” 我嘴上敷衍着 “爸爸不同意,再等等”,实则根本没敢和丈夫沟通。每一次回复,心都像被细针狠狠扎着:既心疼孩子的期待,又怕这 “没收手机” 的约定半途而废。

1757376636836537.jpg

第92期传统文化修习班开幕

  那时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明明都来学习传统文化、寻求育儿答案了,为什么连一个手机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份自我怀疑,直到第三天夏老师的家庭教育课,才终于被一束光彻底照亮。

1757376769403509.jpg

陈老师讲信仰

  课上,夏老师的一句 “手机是孩子的朋友”,像惊雷般炸醒了我。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粗暴没收的哪里只是一部手机,更是孩子重要的快乐来源。孩子曾不止一次跟我说:“妈妈,我没有朋友,也不知道怎么交朋友。” 可我从未真正听懂这句话背后的孤独——作为教师,我习惯了在工作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回到家,竟也把这份 “标准” 原封不动地强加给孩子:只准学习、不准娱乐,连她喜欢的手工,我都觉得是 “浪费时间”。我总以为自己是为她好,却忘了她首先是个需要理解、需要快乐的孩子,而非我 “教育成果” 的试验品。

1757376786709895.jpg

夏老师授课

  夏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受触动,这位童年时期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也非"学霸"的智者,用亲身经历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让我看清了自己更深层的问题:过去我总盯着孩子的学业表现,像拿着刻刀修剪枝桠般苛求她们符合 “优秀” 的标准,却忽略了她们身上闪烁的独特光芒 —— 比如女儿手工时的专注、小女儿画画时的创意;我总抱怨亲子关系紧张,却没意识到自己从未学会与内心和解,过度思虑让肝火旺盛,把焦虑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我甚至自信地认为孩子 “该懂的都懂”,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她们的创造力与好奇心。

1757376806751334.jpg

入院洗心

  课程第四天,当女儿第四次打来电话问手机时,我没有像从前那样不耐烦地反问 “你就只关心手机吗?不想妈妈吗?”,而是轻声说:“妈妈好想你,特别特别想你。” 电话那头,女儿的哭声瞬间传来:“妈妈,我也好想你…… 明年你再来学习,一定要带上我。”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她积压的委屈与思念,也真正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亮心灵;不是控制行为,而是陪伴成长。

1757376825388146.jpg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

  五天的修习班结束时,我带着三份沉甸甸的承诺回到生活:以鼓励代替苛责,不再用 “教师标准” 苛求孩子;用包容替代比较,看见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光芒;让传统文化智慧成为滋养家庭的活水,学会与自己和解,也与孩子共情。

1757376940832019.jpg

基地广场

  如今再回望,那场关于 “手机” 的焦虑,不过是我育儿内耗的缩影。而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终点,而是我作为母亲觉醒的起点。我不再想安排孩子的人生,而是愿她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我也不再纠结于 “如何教育好孩子”,而是先学会 “如何做好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

1757376960379798.jpg

道德

  感谢爸妈在线,感谢夏老师,也谢谢同行的伙伴们。育儿之路其修远兮,但我知道,我终于走在了真正的路上——一条用理解代替控制、用爱代替焦虑的路。

1757377014104885.png

第92期修习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