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这句教诲,犹如一记警钟,穿越时空回响至今。它不仅是对个人德行修养的警示,更道破了信息传播中最易被忽视的陷阱 —— 未经证实的流言蜚语,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道德底线的背弃。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这句古训愈发凸显出珍贵的现实意义。
道听途说为何会成为 “德之弃”?因为它违背了求真求实的道德准则,也暗藏着伤害他人的风险。战国时期,庞涓因听信他人对孙膑的片面传言,又被嫉妒之心蒙蔽,未经核实便认定孙膑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最终设计陷害,不仅毁掉了同门的前途,也让自己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若庞涓能摒弃道听途说,以理性看待孙膑的才华,或许两人能共同成就一番事业,而非酿成悲剧。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网络上一句未经证实的 “八卦”,可能让一个普通人遭受无端的网络暴力;职场中一句随意传播的 “流言”,可能破坏同事间的信任,影响团队的凝聚力。这些因道听途说引发的后果,本质上都是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对道德良知的背离。
反观那些坚守德行的人,往往都懂得远离道听途说,以实证和理性对待信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为确保史实的准确性,不仅查阅大量文献典籍,还亲自游历各地,走访知情者,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考证,绝不轻信传闻。正是这种严谨求真的态度,让《史记》成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让司马迁的德行与学识被后世敬仰。在当代,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时,始终遵循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原则,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实验和数据支撑,绝不会将道听途说的观点当作真理。这种对事实的敬畏,正是对 “德” 的坚守。
在信息传播便捷的今天,我们更应牢记孔子的教诲,抵制道听途说的诱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首先要保持理性的判断,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内容;其次要树立责任意识,不随意传播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避免成为流言的 “传声筒”;最后要培养求真精神,遇到疑问时主动查证,用事实代替猜测。正如古人所言:“谣言止于智者”,真正有德行的人,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人。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句古训不仅是个人德行修养的指南,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唯有每个人都摒弃道听途说,以理性和良知对待信息传播,才能让真相不被掩盖,让信任得以维系,让道德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