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中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一句,如惊雷破晓,道破了生命觉悟的核心密码。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每个生命都自带圆满的智慧与德性,如同璞玉藏于石中,只因被 “妄想执着” 的尘埃所遮蔽,才难以显现本真的光芒。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这句古老的智慧箴言,恰是我们破除迷茫、回归内心的指南针。
“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首先颠覆了人们对 “智慧” 与 “价值” 的认知偏差。世人常以为,智慧需靠外在学习积累,价值要靠身份、财富证明,却不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早已藏着洞悉真理的 “如来智慧”。就像颜回居陋巷却能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并非他不懂物质的美好,而是他未被外在境遇束缚,瞥见了内心本具的安宁与智慧;又如苏轼屡遭贬谪,却能在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中寻得豁达,正是因为他在困境中放下了对仕途得失的执着,让本具的智慧得以显现。这恰恰印证了《楞严经》的真理:我们无需向外追逐 “智慧”,只需像擦拭铜镜般,拂去内心的尘埃,本具的智慧自会照亮生命。
而遮蔽这份智慧的,正是 “妄想执着”。“妄想” 是对虚幻表象的错误认知,“执着” 是对得失、荣辱、自我的过度贪恋。现代人常陷入 “内卷” 的焦虑,为了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彻夜加班,为了他人的评价刻意伪装,却在追逐中逐渐迷失自我 —— 这便是 “妄想执着” 的陷阱:误将外在的标签当作自我价值,把短暂的得失视为人生全部。正如有人为了追求财富,忽视家人与健康,最终即便腰缠万贯,却只剩内心的空虚;有人执着于 “完美人设”,不敢显露真实的自己,终究活成了他人期待的 “影子”。这些困境的根源,皆因未能识破 “妄想” 的虚幻,挣脱 “执着” 的枷锁,导致本具的智慧德相被层层遮蔽。
破除 “妄想执着”,并非要我们脱离现实,而是要以 “觉悟之心” 看待世界。《楞严经》的智慧,从不教人防避生活的风雨,而是教我们在风雨中保持清醒。就像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时,始终秉持 “利他” 之心,不执着于短期利益,却让企业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 他正是放下了对 “私利” 的执着,让本具的 “智慧德相” 指引决策;又如普通人在面对挫折时,若能少一点 “为什么是我” 的抱怨,多一点 “从中能学到什么” 的觉察,便会发现,困境恰是破除执着、显现智慧的契机。这种 “不执着而积极行动” 的态度,正是对《楞严经》名句最好的践行。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句跨越千年的箴言,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真谛,从不在远方的追逐里,而在对内心的观照中。只要我们愿意放下妄想,挣脱执着,那份本具的智慧与德性,便会如明月破云,照亮我们每一步前行的路,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通透与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