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发布日期:2023-08-23       作者:熊俊仁

  从桂林爸妈在线康养基地回来几天了,总感受自己的心还是在爸妈在线,在康养基地,在夏老师身边。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呢?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本文作者

  当有了这样感觉后,自己静静地、细细地品味出老子的“道”,王阳明先生“心学”里的“心即理”,感受到自己心和身有着分离的状态。心由境转,是爸妈在线康养基地的“德”吸引着自己的本心,也是我们人一生中终极探索中的“健康快乐幸福”,生命中本该有的意义!

  有了这些当下的察觉,也就是让自己回归当下的开始,从爸妈在线已经践行出来的“德”,才感召自己要“修”自身的良知与品德。修自己就是当下,有了这些觉,心也回归到当下。“修”的同时,去布施、去付出、去分享,做功德。于是,就有了这次分享学习、调养的心得及心愿!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在爸妈在线调理

1、什么人适合参加身心同调?

  尊重生命内在品质使命的人,希望达成最佳健康状态的人,坚信生命可以创造奇迹的人,愿意探索生命核心本质的人,亚健康状态生命品质差的人,希望加入身心同调体系的人,传统模式治疗效果不佳的人,愿意主动配合老师治疗的人,担心大量药物有副作用的人,想了解病因且寻求改变的人,愿意在疾病中改变成长的人,肿瘤手术之后担心复发的人,身患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的人。

2、这些痛苦中的人都很想知道三个问题:

  人可不可以不得病?人可不可以真正地自愈?身心同调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在爸妈在线听课

  这三个问题,我从这次自己亲身经历调养过程中的感悟,以及所见证调养后活出健康幸福的人的故事与实例分享出来。让一些还在痛苦中的人有给自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

  人可不可以不得病?一个人为什么会生病?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了疾病致死的主要位置。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着财色名利禄,无时无刻不带着各种期盼和焦虑。期盼物质生活比别人更好更富有,焦虑着不能掌控不确定的结果,执迷于人际关系中的认可回应,导致跟家人的关系、跟伴侣的关系,要么忍辱负重地纠结缠绵,要么毅然决绝地分崩离析。由此可见病由心造是根本主要的原因之一。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台上分享

案例之一

  河南一位美丽的小姐姐眼底黄斑性病变,父亲带女儿去全国各大医院求医被拒。一个机遇结识到夏老师,父亲挺住全家族不同意的压力偷偷带女儿到夏老师基地康养。都好像认为不可能的事,在这见证了神奇,小姐姐视力在逐渐恢复了。

案例之二

  一位事业有成、不到50岁的企业家,第一次心肌梗塞被放了3个支架。然而,病痛没有缓解多少,胸闷的情况仍旧持续。紧接着,又出现了第二次心梗又放了两枚支架。若再发病的话,已经没有地方能够再放支架啦!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会束手无策。也只有中国传统且智慧的中医能给他希望。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与同修在爸妈在线

  在生命觉醒课程中,我了解到夏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医生、经商、诗人、心灵导师、爸妈在线创始人,一直在践行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华古中医典籍瑰宝,探索出以《易经》、《黄帝内经》的哲学医学思想为指导,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完美结合的心身同调新体系。探求生命本质、探求疾病背后深层次的“病因”,对人体身、心、灵进行整体的修复、释放和平衡,以“康养自然,重塑生命”为路径,达“治标又治本”的自然疗愈的效果。

  我也是一名医院工作者,二十几天的学习与调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西方医学由经验医学转变为实验医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医学借助科技不断地纵深进步,随之而来是人被细分成器官、组织、细胞,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干预、清除病灶。在医学诊疗当中,作为生命主体的人被逐渐忽略了。患病的人在越来越标准化的医疗流程中被边缘化,人与病逐渐分离而且渐行渐远。可我们的古圣先贤留下哲学医疗思想——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不仅在古代的中国很重要,在当今的社会现况中,也越来越成为医疗界的共识,当然也是更多有觉知的生命诉求。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与夏老师合影

  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见生命过往的发生,从而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探索人生的使命,疗愈心理创伤。心身同调理论体系就深入了解了人体各个脏器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五行生克制化,改变患者体内环境,达到医疗不是从刀子和剪子开始的,而是从爱和陪伴开始的。

身心同调——探索生命本源 活出健康幸福

在爸妈在线

  疗愈不应该仅仅针对身体上的病灶,更重要的是要关爱那个作为整体的生命。我是一个健康服务工作者,更应该做好爱的传递。(作者:熊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