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守静——辽宁爸妈在线中心“学经典,讲故事”系列活动纪实十八
发布日期:2023-09-03       作者:辽宁中心

  金秋九月的周六晚上,可亲可敬的赵玉坤老师早早来到会议室,迎接着大家的到来。一首优美的歌曲《我们是一家人》后,赵老师精神饱满地分享了《道德经》第十六章和“诸葛亮的宁静致远”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41015151559.jpg

赵老师分享

  第十六章的主要内容是致虚和守静。致虚对人而言,是指人的心要像鼓一样,中间越空,敲出来的声音越脆。如果鼓心是实的,敲出来的声音是闷的,所以人心里东西装得越杂越乱,就越难用,而心越虚,就越灵巧了,心放虚才是最关键。人心如果装了欲望和怨气就虚不了了。人的眼耳鼻舌总是喜欢看想要的东西,看多了就想占为己有,所以欲望就会越来越多,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想得到,得到了之后又怕失去,于是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欲望。有了欲望,又不知道如何来节制,也不知道怎样用正确的方法去获得,就很难来获得。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了抱怨,或者得到了也有守不住的时候,所以就产生了一些怨气。人就是这样被欲望所牵扯着走来走去,欲望和怨也就慢慢地充斥在人的内心当中。

  人的心要想虚,就得透彻地思考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什么来的?不是为欲望和身体而来,生死之间最关键的是灵魂的自由、内心的升华、价值的体现。明了了人生到底为何而来之后,就应该把欲望和怨气逐渐地去掉,不停地做,直到致虚极。人的心之所以不能安静了,就是因为被外来的和内在的困扰与干扰,不停地打击,不停地扰动。守静的过程其实是让自己的定力不断地降服于外在的扰力的过程,称之为修行。致虚和守静都是实实在在的在心上下功夫,放低欲望、去除怨气、增加定力、降伏心魔,这个就称为致虚极,守静笃。

微信图片_20241015151601.jpg

学习分享

  如何入玄妙之门,如何观有和观无,这是道德经的总纲领。心的静需要让种子灭掉,需要观破,把欲望看破了,人生的假象就看破了。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唯有本性它是不灭的,无之间的本性与道与万物是一体的,有人我之分就产生了人我之争,争就带来了一切的欲,没有人我之争,不争了也就没有欲了,就归于平静,归于万物一体,中国的哲学就是致中和。修行的路径先是致虚宁静,然后是观,然后观到万物皆归根。一切争端都是由不知常而引起来的,分别性产生了世界所有的苦难,容与公是内圣。长久的关键在于知常,是内心真实的体知,必须经过致虚守静观复的过程。道德经一书的逻辑非常缜密,思维非常完整,要认真学习运用以体悟其中的奥妙。

  接着,赵老师讲了“诸葛亮的宁静致远”的故事。诸葛亮是三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思想家,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被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崇尚宁静,追求“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境界,所以他能够在宁静中,生出高明的智慧和让千古兴叹的奇谋妙略。

  交流互动环节中,苏婉溶老师分享说:觉察到自己的心急,要让心静下来。通过学习,睡眠质量好了,感恩赵老师分享道德经,感恩何老师分享心理学。宁丽梅老师分享说:感觉很多时候道理是都懂,但是做起来确实挺难,是自己修行不够,还是要坚持成长自己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何彩霞老师分享说:非常感谢赵老师精心的准备,听课的家人都会悟到很多。老子的思想太深了,但不求完全读懂,只求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对自己有哪些帮助,就够了。老子告诉我们,通过“虚其心 实其腹”就能减少烦恼,增添能量。我们满脑子都是有思维的,这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只想有用的,不想杂念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静下来的时候多,就叫活在当下。万丽萍老师分享说:要活在当下,把每一天的事都做好,做更优秀的自己。

微信图片_20241015151603.jpg

线上合影

  美好的时光在幸福的合影中结束了,感恩赵老师、何老师的付出,感恩有缘的家人们的积极参与,期待下周六再见!

辽宁爸妈在线中心

2023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