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厌学危机:一位优等生的成长与转变

http://bamaol.com/index.php?id=2652

我曾是众人眼中的"学霸苗子",却在追逐成绩的路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要从童年说起。

一、被成绩绑架的童年:荣耀背后的危机

很小的时候,我就展现出对学习的强烈热情。不用父母督促,我像上了发条的钟表般自觉投入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湖南常德的小城,这样的表现让父母引以为傲,也让我早早被贴上"名校预备役"的标签。但那时的我从未思考过: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成绩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尺,生命的其他维度都被悄然折叠。

初中时,我不满足于本地重点高中,执意考取长沙的名校。妈妈更是为我谋划了一条"捷径"——利用少数民族身份报考北京的民族中学,争取以北京考生身份冲击清北。那段时间,我在教室角落偷偷刷题的样子,像极了怀揣秘密的朝圣者。当得知考上北京的学校时,我以为自己离"人生辉煌"又近了一步,却不知一场危机正在暗处潜伏。

二、从192名到前17名:用生命换成绩的代价

初到北京的第一次月考,我从家乡的"尖子生"沦为年级192名。这个落差让我哭到崩溃,却也激起了骨子里的倔强。我开始了近乎偏执的"学习冲刺":凌晨五点起床背书,深夜刷题到流鼻血,把吃饭、睡觉都压缩到最低限度。在我眼里,生命不过是维持学习的燃料,成绩才是唯一的信仰。

这份"拼命"换来了回报:从192名一路杀到年级前17名,在这所每年百余人考入清北的学校,我成了"保准能上清北"的种子选手。但身体率先发出了抗议——长期透支让我大病一场,不得不休学调养。复课后的我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追赶进度",甚至为了挤进重点班,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直到那次月考失利,排名跌至两百多名。当我看着那些边玩边学的同学轻松超越自己时,一直支撑我的"成绩信仰"轰然崩塌。高二上学期起,我彻底厌学了——不是懒惰,而是失去了方向:一个把"考上清北"当作唯一人生目标的人,当发现自己可能达不到时,该如何继续?

三、夏老师的"放纵疗法":在暂停中找回生命的锚点

妈妈在常德的一次论坛上遇见了夏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参加了山东淄博的课程。记得夏老师第一次见到我时,没有劝学,反而说:"不想学就不学,去健身、旅行、玩,你要知道自己有学习能力就够了。"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紧绷多年的神经。我开始尝试"放纵":去健身房挥汗,背着背包穷游,在街头看日出日落。看似"浪费"的时光里,我渐渐意识到:原来生命不是只有"冲刺"这一种模式,成绩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值得探索。

当然,觉醒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高考后我辗转德国、新西兰求学,却多次陷入"想学又学不进去"的循环。每当我焦虑自责时,夏老师总是耐心倾听,用他一贯的温和说:"不急,慢慢来。"这份无条件的接纳,让我终于敢直面内心的恐惧——原来我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成绩定义的人生。

四、从"问题少年"到心灵守护者:在传承中重获力量

去年10月,我终于完成学业,回到"爸妈在线"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再次聆听夏老师的心灵导师课程时,那些曾经觉得"虚"的道理,突然有了血肉。想起年少时接触的心理咨询师:有的只会贴标签、开药,有的却像夏老师一样,用接纳和陪伴点亮心灯。对比国外朋友学的心理学,我更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治未病"的智慧。

如今的我,不再是那个困在"清北梦"里的少年。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生命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某一张成绩单,真正的强大是学会与自己和解,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灯塔。正如夏老师说的:"学习能力是船,而生命的方向才是帆。"现在的我,终于准备好做一名心灵摆渡人,让更多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这段旅程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成长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冲刺,而是螺旋式的自我发现。当我们敢于放下"必须成为谁"的执念,才能真正听见内心"想要成为谁"的声音。感谢那个曾在黑暗中迷路的自己,更感谢始终耐心等待我醒来的人——是他们让我明白,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培养"完美的机器",而是唤醒一个个鲜活的灵魂。